首页 新明史 下章
第二十章 出征
 一个月之内,朱祁钰完成了其他各方面的准备工作。陈懋挑选出来的一千名童子军优秀成员完成了成为军官的基础培训,朱祁钰参加了这些军官从帝‮军国‬官学院毕业的典礼活动,并且向一千名帝国未来的栋梁之才做了一番**洋溢的演讲,鼓舞起了这些才十八岁左右的年轻人的士气与斗志。随后,军官团的组建工作也已经完成,这些退役军官在经过了短暂的培训之后正式编入了近卫军。

 其他各方面的准备也前后到位,最先赶到战区的是第三军,第八军以及第二军。随后,前属于西北骑兵军团的第二十一军,第二十二军也先后到达了前线战区,最后到达的则是第一军与第九军。而在这些军团到达之前,第一批作战物资已经送到了白羊王国的港口,并且存放到了白羊王国提供的仓库里面,由已经进入了白羊王国的第八军负责看守。而为了足远征而准备的八支运输船队也已经全部到位,其中三支运输船队先后在大沽港装上了货物,已经赶往了西洋,而另外三支在松江港,两支在广州港的船队也已经做好了启程的准备。除此之外,还有三支负责短途运输的船队也都已经集中在了帝国南部的港口。按照朱祁钰的部署,今后,帝国远征军的作战物资将分成三阶段运输。其中从帝国到狮城的运送任务由三支船队负责,而由狮城到科兰巴港的运输工作由另外三支运输船队负责,最后由科兰巴前往白羊王国港口的运输工作则由四支船队负责。为此,帝国总共调动了十支大型运输船队。

 帝国国内的工业调整也已经基本上完成,数十家军火工厂已经进入了全速生产阶段,而另外还有数十家负责其他军用物资生产的工厂。比如纺织厂,成衣厂,皮靴厂,食品加工工厂,以及中成葯制葯厂都进入了全速生产状态,正在将大量的作战物资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送往港口。

 可以说,远征工作的大部分准备工作都已经到位了,而各个附属国答应提供的军团也在分头集结之中,白羊王国,锡兰王国,以及南洋华人共和国提供的舰队也已经在科兰巴港完成了训练与配合工作,袁晨皓毫无争议的成为了这支联合舰队的总司令。而在朱祁钰率军西征的时候,他就将赶往大西洋与顾成林会合,然后协助顾成林的西面远征军(在朱祁钰正式为远征部队定名为远征军之后,顾成林的部队就被改名为西面远征军了)执行作战任务。

 到这时候,朱祁钰基本上已经可以率领军团出发了,不过,他还有一件事情要做。准确地说,他还要等待一个重要的消息。这就是他派往奥斯曼帝国的使者。当然,这不是和平的使者,而是前去宣战的使者。早在朱祁钰决定要发动第三次西征的时候,他就安排了这方面的工作。不宣而战在当时是不被认同的,正式宣战,不但能够表明帝国的态度。同时,也能够让所有帝‮军国‬民进入战争状态,提高百姓对战争的重视程度!当然,这个宣战时机是要控制好的,而且在使者正式向奥斯曼帝国的苏丹(国王,更类似于明帝国的皇帝)递了宣战书之后。朱祁钰还需要耐心的等待一段时间,才能收到使者的回信。

 原本,朱祁钰是不需要等待的,他完全可以在率领军队到达了前线的时候,才向奥斯曼帝国正式宣战。就算他提前宣战,也完全可以先率军出发,在路上就能收到消息了。不过,这次朱祁钰决定在帝国等待正式宣战的消息,因为,他要借用宣战的事情,来让帝国进入战争状态,为远征打下最后一块基石!

 使者送回来的消息首先送到了外部与国防部,接着,何山与朱文正两人就几乎同时到了朱祁钰的书房,不多时,于谦,陈懋两人也赶了过来。

 “…滋以奥寇袭扰我大明盟国边境,屠戮百姓,祸害天下,今,我大明皇帝特此向奥寇宣战,并…”

 何山的话并不快,抑扬顿挫很好的表现出了宣战书的严肃态度。毕竟,这份宣战书是他与朱文正两人起草的,所以他对此很熟悉。不过,当何山念到了使者回信的那一段之后,语气就变了很多,就连朱祁钰都感觉到,何山是故意要搞臭奥斯曼帝国,至少要给皇帝留下一个不太好的印象。

 等到何山快要把回信念完的时候,朱祁钰都在怀疑,当初为什么不让何山去负责宣传工作呢?这个外大臣的口舌还真是厉害,简单的几句话,几个表情,一点点添加进去的语气,就足以搞臭一个国家了。想到这些,朱祁钰都觉得好笑,并且认为,如果有合适的人来取代何山的位置的话,那就最好将何山安排到宣传部去,这应该能够更好的发挥他的才能。

 “陛下…”等到何山念完信之后,于谦开口了“奥斯曼帝国如此傲慢,我们提前宣战,是不是有点太过于草率了?”

 “放心吧,这一点朕已经考虑到了!”朱祁钰站了起来“在朕派使者去向奥斯曼帝国宣战的时候,也给杨天奉送了一封信过去。相信,杨天奉现在正在抓紧最后的机会让第五军从战场上再捞一笔吧。朱文正,杨天奉最后一次战报是什么时候送回来的?”

 朱文正微微一愣,说道:“还是三个月之前了,臣已经派人多次去催问了,按照规定,他应该每个月送一次战报回来的!”

 “这就对了。”朱祁钰笑了起来“朕可以肯定,现在第五军已经深入虎,并且正在给奥斯曼帝国制造麻烦呢。就算现在奥斯曼帝国知道了我们将西征,对他们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不过只要有第五军的存在,他们根本就无法组织好有效的防御,就更不可能应付我们的大规模进攻了。相反,我们应该担心的,还是第五军的情况。”

 “可是…”

 朱祁钰手,打住了陈懋的话。

 “不过,现在担心也没有什么用。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尽快率军上路。但是,在此之前,我们还有一件事情要做。这也是朕一直等到现在的主要原因,我们要借助这次向奥斯曼帝国正式宣战的机会,来调动帝国百姓的积极。”

 “陛下是说,用宣传工具来公布宣战一事?”何山微微皱了下眉毛,也没有多问,毕竟作为外大臣,他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帝国的外事务。

 “我们这次搞了半年的宣传工作,除了为战争做准备之外,就是要让帝国百姓重视远征,并且支持远征!”朱祁钰一边说着,一边坐了下来“现在,宣战书已经送回来了,我们可以利用张贴布告,并且发动各家报纸广泛进行宣传。到时候,如果帝国的百姓都将这场战争作为茶余饭后讨论的主要话题的话,那么,我们的宣传工作就到位了!”

 “臣会尽快安排好相关方面的事务的。如果可以的话,‮府政‬将在明天一早发布宣战公告,同时,京城的报纸明天都会在头版头条刊登这一消息,而帝国其他地方的布告,以及报纸也将在十之内开始进行宣传工作。”

 “很好,于大人,这事就拜托你了!”朱祁钰长出了口气“那么,大军出征的期就暂时订在十之后。如果没有什么意外的话,近卫军将仍然按照以往的惯例,从德胜门出发,然后从陆路赶往前线战区。朱文正大人,沿途的接应工作都已经准备到位了吗?”

 “全都准备好了,随时可以接应近卫军!”

 “那么,今天就暂时到这里吧,希望明天一早,京城的百姓都会把精力集中在宣战布告上吧!”

 第二天一早,在内务部,外部,国防部,以及内阁总理大臣的衙门外,都张贴出了明帝国正式向奥斯曼帝国宣战的战书,以及奥斯曼帝国苏丹回应明帝国的战书(原版与翻译版各一份)。接着,当天上午,帝国京城的几家报纸的头版头条上全是关于明帝国与奥斯曼帝国宣战的事情。而最主要的四家报纸上还刊登了占了好几个版面的相关评论。

 其中有不少的资深外专家,军事家做出的评论。当然,这些评论稿原本就是帝国内阁官员写的,只不过是以民间人士的‮份身‬发表出来的。显然,这四家主要报纸还扮演着帝国喉舌的角色。

 当天早上,朱祁钰也很早就起来了。金英早就把第一时间拿到的报纸送到了皇帝的书桌上,报纸上的油墨还没有完全干透呢。

 朱祁钰是一边吃早点一边看完了报纸的。而在他准备开始处理出征前的最后事务的时候,一群出去探听消息的侍卫也回来了。结果,带来了让朱祁钰比较满意的消息。在宣传攻势开始之后,京城的百姓已经就帝国与奥斯曼帝国宣战的事情议论开了。当然,‮府政‬发布的公告,还有报纸上的那些所谓专家的评论,成为了帝国百姓愤怒的导火索。特别是一些脾气本来就不太好的军人在里面煽风点火之后,帝国京城的舆论顿时就热闹了起来。

 结果,在朱祁钰出征前的十天里,还发生了一些让朱祁钰没有想到的事情。

 在宣战书公布的第二天,京城几所学院的学生组织了一次‮行游‬示威行动。当然,这不是针对帝国‮府政‬,或者帝国皇帝的‮行游‬示威行动,而是针对奥斯曼帝国的‮行游‬示威行动。组织者是一名帝国公立大学的二年级学生,结果,当天,有上万的学生,市民,工人,以及穿上了便装的军人参加了‮行游‬示威活动。幸亏,当时奥斯曼帝国在明帝国没有设置使馆(当时的外水平还没有达到这一高度),不然的话,恐怕就要爆发一场动了。而这也成为了帝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行游‬示威活动。当然,后来这样的活动越来越多,搞得帝国‮府政‬不得不在几年后出台了一部关于集会,‮行游‬,示威等方面的法律,来具体规范这类表达民意的公众活动。

 学生运动之后两,帝国京城,以及附近一些城市的工人举行了一次集会,一名前帝‮军国‬队的军官,现在是一家工厂的工头在集会上做了一番让人激动的演讲。整个演讲是从这人参加战争的经过开始的,结果集中到了一个焦点上,那就是作为帝国臣民,不管是军人,还是百姓都有义务与责任为帝国做出贡献,帮助帝国战胜敌人。而在这次工人集会之后,京城附近的众多工厂的工人向帝国工商部提了一份有近五万工人联名(当时,很多年纪大一些的工人并不会写字,所以就直接按了手印)的志愿信,表示将尽最大的能力投入生产,支持帝‮军国‬队远征。而这封联名信至今仍然保存在帝国历史博物馆里,是帝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份文物!

 当然,各种各样的活动都有。很快,京城的资本家,以及特意赶来的郑梦秋,叶子天,胡大名等人一起起草了一份工厂主的联合声明,表示将尽全力支持帝国远征军。接着,商人联合会,民间的医生组织,乃至刚刚进入工厂劳动的为数不多的妇女都通过递联名信的方式表达了对帝国远征的支持。

 当然,这就是朱祁钰所希望看到的。此刻,就算朱祁钰并不会想得太远,不过他也能够很直接的感受到,当帝国百姓的战争**被调动起来的时候,这个拥有世界上最广袤的幅员,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的庞大帝国,将是任何一个现实中的敌人都无法战胜的!

 在公布了宣战声明十后,最后一支远征军,即皇帝亲率的近卫军在德胜门外进行了誓师大会,四万多近卫军官兵(包括了军官团,以及那一千名童子军军官)整齐的排列成了十多个方阵,在呼呼烈风之中,四万多军人的目光都落在了前面的皇帝身上。  M.iWUxS.cOM
上章 新明史 下章